English

财富的道路

1999-09-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华栋 我有话说

以“中国:未来50年”为主题的’99《财富》全球论坛上海年会将于9月27日举办。尽管中国每年都主办不少的经济论坛,但此次会议赶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财富》杂志和它代表的国际商界和国际企业界,选择中国作为论坛的举办地,说明确实是看好中国。

一则消息吸引了我的目光,它说的是在今年9月下旬将在上海召开的“财富”500强的国际经济论坛会议上,有数十架高级的企业首脑的公务飞机将首次使用即将落成的浦东国际机场,进行“处女降落”。《财富》周刊每年都要评出世界实力最强的企业500家,今年把“500强”的首脑研讨会改在了上海举行,一方面显示了世界经济界的实力人士看好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的吸引力。据说与会者按要求必须是这500家企业的总裁、董事长或首席执政官,因而这个“财富”500强的国际经济论坛会议也就显得颇为上档次。中国进入500强的企业今年有6家,还有很多没进入500强序列的不少中国企业界、商界的一把手,据说都在积极活动,打算以各种途径挤进会场,因而这个论坛会议也成为了“50年国庆”和“迎澳门回归”之后的更牵动人心的一件盛事。

《财富》杂志的两个撰稿人格莱金·摩根森和杰弗里·扬的两本新著《商业五巨子》和《电脑革命史》的中文译本不久前由海南出版社推出。该社近几年将出版方位定位于大批引进版权书籍,形成了以出版经营、管理信息、学术书籍著称的品牌效应,似乎渐入佳境。尤其是前两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更是掀起了国内“数字化文化”的一个小浪潮,不少青年知识分子几乎人手一册。而在“财富论坛”会议召开前夕出版的这两本《商业五巨子》和《电脑革命史》,则可以告诉中国读者现在世界上到底哪些人掌握着工商业的发展方向并独占鳌头,哪些产业仍是勃勃向上的朝阳产业,对正在经历产业大调整和经济结构升级的中国来说,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先来看看《商业五巨子》这本书,和这本书的书名一样,该书作者《财富》杂志的女编辑格莱金·摩根森采访了美国商业界的五个巨头,并对他们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访谈,也就是说,这是一本访谈录体的书,但就在一问一答之中,揭示了这个时代人们能够积累财富的道路。

这本书访谈的第一个人是安德鲁·格罗夫,这是一个中国人比较熟悉的名字,因为他是大名鼎鼎的英特尔公司的主席、执行总裁及创业者。自他1988年加入英特尔公司后,十年来一步步领导这个电脑公司走向了巨大的成功,并获取了无可计数的财富,他也同时被很多人认为是美国最优秀的企业家、企业管理者。他那本《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就说明了他的经营之道。而我们无法相信的是,格罗夫1956年来到美国,这个匈牙利人既不会说一句英语,口袋里也没有一分钱,但今天,该公司生产的芯片为世界各地90%的个人电脑提供了能量。而且,格罗夫还多次化解了公司濒临破产的危机,好几次使公司起死回生,因而被本书作者认为他是一个哲学家,这一点笔者认为也许真的过誉了。

而弗莱德·史密斯,是美国联邦快递总公司的创业者和主席。这起源于他的一个美梦般的构想:把一个包裹连夜从纽约发送到加利福尼亚,只需要8美元。你想想看,现在中国的邮件快递是保证48小时送到,还要人民币20多元,就可以知道这其中的差距了。而史密斯是实现了他的这个梦。现在,他的公司已拥有了110亿美元资产,总收入占美国私营快递业收入的一半。本书作者同样也给了史密斯一个美誉:发明家。

彼得·林奇是本书介绍的第三个巨头。他管理的共同基金在13年的时间里至少翻了5番,也就是说,13年前你交给了他10万元,今天他已经可以给你320万元了。而他获得成功的技巧据他讲是11岁时在波士顿当高尔夫球童时学来的,因为他可以听到很多打球人谈到有关投资的话题。现在他管理的诚信麦哲伦基金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基金。

第四个出场的是一位女将,她叫普莉森特·罗兰德,她创办了一个庞大的通过邮箱销售网络,并卖掉了几亿美元的书和玩具,她的成功在于她创立的营销方式与营销理念。

而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创造财富的股票市场牛市奠定了基础的人叫保罗·尔克,他是美国联邦储备管理局1979年至1989年的主席,这个位子是美国总统以下最重要的位子之一,他利用他的权力和他的才能使美国迎来了1982年以来的经济发展。

这5个人无一例外都是梦想家,同时他们善于把梦想变成了现实。他们改变了当代美国商业的运营模式,在连续近10年的90年代的美国经济的增长中,他们毫无疑问是其中的“骨干分子”。

另一本“电脑革命史”,则从史的角度描绘了电脑变成商用机器以后至今的画卷,着重描绘了在这一段历史中的几个杰出人物的故事。他们是小托马斯·沃森、威兼·肖克莱、爱德华·罗伯茨、史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等。这本书是从商业角度描述高技术革命的迷人故事,真实地告诉了我们不久以前在美国发生的快速致富并引导人类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美妙历史图景。

小托马斯·沃森,他在50年代帮助开拓商务计算产业并使IBM成为40年来的霸主。而在贝尔实验室开发晶体管的威廉·肖克莱推进了数字化时代的快速到来。同样,海军工程师出身的爱德华·罗伯茨则是微电脑革命的发起人之一,史蒂夫·乔布斯则仿佛一夜之间从身无分文的“线路天才”变成了高技术的百万富翁。

最后是比尔·盖茨,他的微软公司正在全面彻底地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经济的各个方面,这是这本书的重彩所在。本书作者除了描绘上述成功人士的经历,还细致地勾勒了无数默默无闻的发明者、勇敢的失败者,因而使这本书变成了一部充满了奋斗与挣扎的真实的数字时代的历史参考书。这部数字时代的发明家和企业家的商业传奇故事对大谈“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中国,是有很强的启示作用,因为经济奇迹绝不是靠空谈才能创造出来的,必须在良好的机制与社会环境下实干,才会结出硕果。

读这两本书,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些人都产生在美国?是什么催生和造就了他们?我们会不会有我们的格罗夫、比尔·盖茨?为什么我们的中关村几乎变成了美国电脑业的一个加工工厂?

最近,媒体上报道中关村将要力争用10年时间变成“中国硅谷”的消息相当多,甚至还有“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中关村”的说法流行,这一方面说明了国家经济注意力正在转向高科技产业,另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经济改革从南向北逐步向纵深深入的情况。北京中关村迎来了一个可能引导中国经济走向信息和数字时代的机遇。但是,正如美国的经济运营体制创造了格罗夫和比尔·盖茨一样,我们现在的经济运行体制都严重滞后,像中关村的高科技企业,连产权改革这一关还没有完全过去,其发展壮大则更是十分艰难。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地方则是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没有机制和体制的创新,“中关村将建成中国硅谷”也是一个神话。通往财富的道路是广阔的,但这条道路毫无疑问充满了荆棘与障碍,这两本书分别从商业和电脑业两个行业的精英发展历程描绘了这条道路,还让我们看到了成功之外的失败以及成功者背后的失败者。美国体制下产生的工商业巨子的经验不足以完全被我们照搬,但这些商业巨子和电脑天才们把握住时代的脉搏,适应并推动数字化时代,利用数字化时代的才能,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所以“成功者都是相似的。不成功者则各有各的问题和毛病,”如果你想变成一个富人,你就得向已经成功的富人学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